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發布2023年度“中國科學十大進展”
【化工儀器網 行業百態】科技發展為國家進步提供有利且堅實的技術基礎,是影響人類生產生活方式的一個重要因素。推動科技創新,一定程度上也是在推動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進步,是實現社會高質量發展的一個基本要素。當前,科技創新能力已成為綜合國力的決定性因素,我國在科創上的投入也有目共睹。那么在剛剛過去的2023年,有哪些成果值得我們去關注呢?
就在今天上午,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就這個問題給出了一份答案。2月29日,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發布“中國科學十大進展”,這些成果涵蓋了包括生命科學和醫學、人工智能、量子、天文、化學能源等在內多個科學領域。
人工智能大模型為精準天氣預報帶來新突破
數值天氣預報方法在每日天氣預報、極端災害預警、氣候變化預測等領域取得了巨大成功,但與此同時,隨著算力增長趨緩和物理模型逐漸復雜化,傳統數值預報的瓶頸日益突出。華為云計算技術有限公司團隊基于人工智能方法,構建了一個三維深度神經網絡模型,稱為盤古氣象大模型。這個大模型在某些氣象要素的預報精度上超越了傳統數值方法,且推理效率提高了上萬倍。并且具備“采用了三維神經網絡結構,更好地建模復雜的氣象過程”“采用地球位置編碼技術,提升訓練過程的精度和效率”“訓練具有不同預測時效的多個模型,減少迭代誤差、節約推理時間”三點技術貢獻。
揭示人類基因組暗物質驅動衰老的機制
我國科學家首次揭示了人類基因組序列中的內源性古病毒“復活”驅動衰老的機制,有望為衰老的科學評估,以及相關疾病的防治提供重要研究思路。相關團隊在研究中發現,隨著年齡增長,內源性逆轉錄病毒會逃離表觀遺傳監控而轉錄“復活”,其“復活”會進一步驅動衰老進程。并在此基礎上以內源性逆轉錄病毒“復活”鏈條中的不同環節為靶標發展出多樣化的衰老干預策略,可在一定程度上實現細胞、組織或機體衰老的延緩。
發現大腦“有形”生物鐘的存在及其節律調控機制
生物鐘的準確性和穩定性與健康息息相關,節律如果發生異常,身體就可能出現各式各樣的疾病。來自軍事科學院軍事醫學研究院的研究團隊發現,大腦視交叉上核(SCN)神經元的初級纖毛是調控機體節律的細胞器,揭示了“有形”生物鐘的存在及其節律調控機制。該研究不僅加深了對生物鐘本質的認識,也為節律紊亂相關疾病的治療開辟了全新途徑,對于機體快速適應各種復雜環境的研究提供了新思路。
農作物耐鹽堿機制解析及應用
中科院遺傳發育所謝旗研究員、中國農業大學于菲菲教授、華中農業大學歐陽亦聃教授等領銜的科研團隊與多家單位合作,以耐鹽堿作物高粱為材料,首次發現農作物耐堿基因AT1及其作用機制。大田實驗證明該基因可顯著提升高粱、水稻、小麥、谷子和玉米等耐鹽堿作物種質產量,在改良鹽堿地綜合利用中具有重大應用前景。同時,該成果也是面向我國農業生產方面的重大需求,從基礎研究著手解決實際問題的典型案例。
新方法實現單堿基到超大片段DNA精準操縱
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與北京齊禾生科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團隊合作,首次運用人工智能輔助的結構預測,建立了蛋白聚類新方法,將基于結構分類的理念引入工具酶挖掘領域,并由此開發了系列具有重要應用價值的新型堿基編輯器和在細胞核和細胞器中均可實現精準堿基編輯的新型工具CyDENT,為我國在全球基因組編輯技術競爭中樹立話語權。
揭示人類細胞DNA復制起始新機制
香港大學、香港科技大學、康奈爾大學、法國居里研究所教授組織的研究團隊成功從HeLa細胞中純化得到人內源MCM2-7 DH-DNA復合物,并解析出2.59埃高分辨率冷凍電鏡結構,揭示了人細胞DNA復制起始新機制。 該項研究揭示的人源復制前始復合物(pre-RC)的蛋白結構和工作機制,為以MCM2-7復合體為靶點的無副作用抗癌藥物開發提供了設計思路和重要的結構基礎。
“拉索”發現史上最亮伽馬暴的極窄噴流和十萬億電子伏特光子
“拉索”首次精確測量高能光子爆發的完整過程,記錄了萬億電子伏特伽馬射線流量增強和衰減的整個階段。“拉索”實現了其它實驗沒有達到的高能量波段光變過程的教科書式的完整觀測,對理論模型的精確檢驗提供了實驗基礎。相關觀測結果將會引發科學界對伽馬射線暴能量注入、光子吸收、粒子加速等機制的深入探討。
玻色編碼糾錯延長量子比特壽命
南方科技大學和深圳國際量子研究院團隊聯合福州大學、清華大學團隊依據玻色編碼量子糾錯方案,開發了基于頻率梳控制的低錯誤率宇稱探測技術,大幅延長邏輯量子比特的相干壽命,超盈虧平衡點達16%,實現了量子糾錯增益。該成果是通往容錯量子計算道路上的一項重要成果。
揭示光感受調節血糖代謝機制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生命科學與醫學部薛天教授研究團隊發現了光直接通過激活視網膜上特殊的感光細胞,經視神經至下丘腦和延髓的系列神經核團傳遞信號,最終通過交感神經作用于外周的棕色脂肪組織,直接壓抑了機體的血糖代謝能力。這項光調節血糖代謝的機制研究,提示現代人健康生活應關注光線環境的健康,針對夜間光污染造成的罹患代謝疾病風險提高,應考慮生活環境中夜間人造光線的波長、強度和暴露時長。同時,研究發現的感光細胞、神經環路和外周靶器官可為將來干預此過程提供潛在靶點。
發現鋰硫電池界面電荷存儲聚集反應新機制
廈門大學廖洪鋼教授、孫世剛院士團隊,與北京化工大學陳建峰院士團隊和美國阿貢國家實驗室徐桂良、Khalil Amine研究員團隊合作,基于自主研發建立的高時空分辨電化學原位液相透射電子顯微系統(EC-TEM)對鋰硫電池界面反應過程進行了深入研究,首次揭示了鋰硫電池電荷儲存聚集反應新機制。
(本文參考資料來源:科技日報、央視網、科技部生物中心、人民日報、BioArt、中國科學院、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關注本網官方微信 隨時閱讀專業資訊
- 2024年我國國內發明專利有效量再創新高 2025-01-07 18:36:06
- 2024年,我國知識產權領域迎來了前所未有的成就,專利有效量已達到475.6萬件,
- 內蒙古5個自治區級制造業創新中心獲批組建 2025-01-07 14:00:30
- 內蒙古新增5個自治區級制造業創新中心,包括內蒙古自治區氫能裝備先進制造創新中心、內蒙古自治區制造業硅基合金技術創新中心等。
- 設備更新貸款財政貼息政策實施期限延長 儀器行業再迎利好! 2025-01-07 11:33:07
- 財政部提出延長設備更新貸款財政貼息政策實施期限,這對于儀器行業來說,無疑是行業的一大利好政策。
- 33項,江西公示部分終止和驗收不通過項目 2025-01-06 16:01:59
- 根據《江西省科技計劃項目管理辦法(試行)》(贛科規字〔2024〕1 號)等有關規定,經研究,現對省級科技計劃項目21項終止、12項驗收不通過處理情況予以公示,后續將對相關資金予以清繳。
- 內蒙古啟動首個儲能類國家重點科技項目 2025-01-06 14:28:14
- 1月3日,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儲能與智能電網”專項項目“高比例新能源接入的電網主動支撐型百兆瓦級混合儲能技術”在呼和浩特啟動,標志著項目從規劃階段正式進入執行階段。
版權與免責聲明
- 凡本網注明“來源:化工儀器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浙江興旺寶明通網絡有限公司-化工儀器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化工儀器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 本網轉載并注明自其它來源(非化工儀器網)的作品,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或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轉載時,必須保留本網注明的作品第一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 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周內與本網聯系,否則視為放棄相關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