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動態
為何相同遺傳組成的癌細胞對相同療法反應不同?罪魁禍首是線粒體!
閱讀:871 發布時間:2019-4-9近日,一項刊登在雜志Nature Communications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西奈山醫院和IBM的研究人員通過研究發現了一種新線索,或能幫助解釋為何相同基因組的癌細胞對相同療法的反應并不相同,文章中,研究人員發現,細胞中線粒體的數量在很大程度上與癌癥對藥物療法的反應存在關聯。
癌癥時引發人群死亡的第二大原因,人群中大約六分之一的死亡都與癌癥有關,隨著科技的進步,癌癥患者的治療也在不斷改進,如今研究人員還不能成功解釋癌細胞對療法反應多樣性的問題,在很多情況下,遺傳組成相同的癌細胞往往對相同療法產生的反應并不相同,這項研究中,研究人員將計算和生物學方法相結合解釋了這一現象發生的原因。
當遭遇細菌、營養不良或病毒感染時細胞就會死亡,為了維持正常功能,機體每天都需要清除數十億的細胞,這一過程稱之為程序性細胞死亡或細胞凋亡,線粒體則在程序性細胞死亡中扮演著催化劑的角色,特定的抗癌藥物能通過激活細胞凋亡來發揮作用,這或許就能幫助研究者深入剖析為何擁有不同水平線粒體的相同遺傳組成的癌細胞,當暴露于促進細胞凋亡的相同藥物時會產生不同的反應。
當將多種類型的細胞暴露于6種濃度的促凋亡藥物中,并測定存活細胞中線粒體的水平后,研究者發現,相比未處理的細胞而言,存活細胞中的線粒體水平較高,這就表明,擁有較少線粒體的細胞或許更易于對特定藥物療法產生反應。為了對數據進一步分析,研究者利用一種名為DEPICTIVE的數學框架量化因線粒體豐度而引發的細胞存活和死亡的變化情況,研究者發現,線粒體水平的改變或能幫助解釋細胞對促凋亡藥物高達30%的不同反應。
研究者Pablo Meyer表示,增強對線粒體變化與藥物反應之間關系的理解或能幫助開發出有效的靶向性療法,從而幫助尋找能解決當前癌癥藥物耐受性的問題。本文研究成果是一項多學科研究人員共同努力的結果,后期研究人員還將通力合作闡明相同遺傳組成的癌細胞對相同療法產生不同反應的分子機制,這或為后期開發新型療法能夠提供新的線索和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