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文章
細胞因子及其受體
閱讀:267 發布時間:2012-12-7細胞因子及其受體細胞因子(cytokine)是指主要由免疫細胞分泌的、能調節細胞功能的小分子多肽。在免疫應答過程中,細胞因子對于細胞間相互作用、細胞的生長和分化有重要調節作用。80年代以來,由于基因工程、細胞工程研究的飛速發展,不僅克隆了早先發現的生物活性肽的cDNA,而且發現了許多新的細胞因子,并對各種細胞因子產生來源、分了子結構和基因、相應的受體、生物學功能以及與臨床的關系等進行了大量的研究,成為當今基礎免疫學和臨床免疫學研究中一個活躍的領域。
細胞因子及其受體根據細胞因子主要的功能不同分類
1.白細胞介素(interleukin,IL) 1979年開始命名。由淋巴細胞、單核細胞或其它非單個核細胞產生的細胞因子,在細胞間相互作用、免疫調節、造血以及炎癥過程中起重要調節作用,凡命名的白細胞介素的cDNA基因克隆和表達均已成功,目前已報道IL-1~IL-15。
2.集落刺激因子(colony stimulating factor,CSF) 根據不同細胞因子刺激造血干細胞或分化不同階段的造血細胞在半固體培養基中形成不同的細胞集落,分別命名為G(粒細胞)-CSF、M(巨噬細胞)-CSF、GM(粒細胞、巨噬細胞)-CSF、Multi(多重)-CSF(IL-3)、SCF、EPO等。不同CSF不僅可刺激不同發育階段的造血干細胞和祖細胞增殖的分化,還可促進成熟細胞的功能。
3.干擾素(interferon,IFN) 1957年發現的細胞因子,zui初發現某一種病毒感染的細胞能產生一種物質可干擾另一種病毒的感染和復制,因此而得名。根據干擾素產生的來源和結構不同,可分為IFN-α、INN-β和IFN-γ,他們分別由白細胞、成纖維細胞和活化T細胞所產生。各種不同的IFN生物學活性基本相同,具有抗病毒、抗腫瘤和免疫調節等作用。
4.腫瘤環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TNF) zui初發現這種物質能造成腫瘤組織壞死而得名。根據其產生來源和結構不同,可分為TNF-α和TNF-β兩類,前者由單核-巨噬細胞產生,后者由活化T細胞產生,又名淋巴毒素(lymphotoxin,LT)。兩類TNF基本的生物學活性相似,除具有殺傷腫瘤細胞外,還有免疫調節、參與發熱和炎癥的發生。大劑量TNF-α可引起惡液質,因而TNF-α又稱惡液質素(cachect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