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文章
國家系統布局未來20年重大科技基礎設施
閱讀:398 發布時間:2013-5-2國家系統布局未來20年重大科技基礎設施
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同科技部等8部門編制的《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建設中長期規劃(2012—2030年)》(簡稱《規劃》),目前已經國務院批準印發。其中,包括加速器驅動嬗變研究裝置、上海光源線站工程、中國南極天文臺等16項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建設,成為我國“十二五”時期的建設重點。據悉,該《規劃》是我國歷**部系統部署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中長期建設和發展的指導性文件。
據介紹,我國設施建設總體處于由局部突破邁向整體推進的關鍵時期。目前我國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的規模、技術水平和影響力都已邁上新臺階,為下一步全面推進設施建設儲備了豐厚的人才、技術基礎和建設經驗。但同時尚存在總體規模偏小、數量偏少,學科布局系統性不夠,開放共享和利用水平仍需提高,管理體制機制亟待健全等問題。
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有關負責人今天就《規劃》答記者問時指出,在兼顧傳統大科學裝置領域與學科交叉及新興學科發展需求、發展趨勢與國內基礎、學科發展與國家戰略需求的基礎上,《規劃》明確,未來20年能源科學、生命科學、地球系統與環境科學、材料科學、粒子物理和核物理科學、空間和天文科學、工程技術科學領域7個科學領域重大科技設施發展的主要方向。
值得關注的是,“十二五”時期,在我國科技發展急需、具有相對優勢和科技突破先兆顯現的領域中,將優先安排16項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建設。能源領域包括加速器驅動嬗變研究裝置、低碳燃氣輪機試驗裝置;生命領域包括轉化醫學研究設施、模式動物表型與遺傳研究設施;地球系統與環境領域包括海底科學觀測網、精密重力測量研究設施、地球系統數值模擬器;材料領域包括高能同步輻射光源驗證裝置、綜合條件實驗裝置、上海光源線站工程;粒子物理與核物理領域包括強流重離子加速器、高海拔宇宙線觀測站;空間和天文領域包括空間環境地面模擬裝置、中國南極天文臺;工程技術領域包括未來網絡試驗設施、大型低速風洞等。
該負責人介紹說,“十二五”時期的16項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建成后,將在提升我國重大科技設施總體水平、提高我國科技前沿能力和推動新興產業發展方面發揮積極的促進作用。一是促使我國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總體技術水平進入先進行列,其中物質科學、核聚變、天文等領域的部分設施將躍居水平。如強流重離子加速器建成后,將成為上相同能區穩定核束流脈沖流強zui高、脈沖功率zui高、短壽命原子核質量測量精度zui高的實驗裝置。二是將為我國空間、海洋等領域的部分前沿技術方向開展*水平研究提供支持。如大型低速風洞將使流場品質達到甚至優于先進水平,實驗模型能夠準確模擬飛機實物,綜合性能將達到*水平。三是這些設施在建造和運行過程中將催生和衍生出大量新技術、新工藝和新裝備,為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和促進產業技術進步提供*的強大動力。如未來網絡試驗設施在建造和利用過程中,需要高性能集成電路、量子通信、云計算等大量新興技術的集成,將有力地促進相關技術水平的提升,帶動相關產業的發展。
從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建設的歷程看,其從概念提出到付諸建設再到投入運行,往往需要歷經十幾年甚至數十年時間。美國每4年左右對科學裝置規劃進行修訂,歐盟每兩年對設施路線圖進行一次更新。該負責人表示,考慮到當前科技和產業發展正孕育著新的突破,未來發展會不斷產生新的需求,我國今后擬以5年為期對《規劃》進行修訂。
http://www.24590.cn/st2223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