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文章
如何提高科學儀器“創新貢獻率”
閱讀:281 發布時間:2013-6-4如何提高科學儀器“創新貢獻率”
科技部部長徐冠華zui近在四川給科技干部舉辦講座時指出,我國科技資源浪費異常嚴重,這導致本來就總量不足的科技資源完成“創新貢獻率”異常困難。一些業內專家紛紛建議,作為科技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科學儀器”的管理和使用方式必須改變。他們強調,科學儀器不應該看其“設備完好率”,而應該看其“使用頻率”和“研究助益率”。
重新制定設備利用率標準
中國工程院院士、光學儀器專家金國藩說,現代科學儀器是光、機、電、計算機和多種基礎學科高度綜合的產物,對新技術非常敏感。當今信息時代,無論測試儀器還是分析儀器,都在向微型化、集成化、智能化和總線化迅速發展。正因為這樣,對使用者來說,它越來越“傻瓜化”,越來越易用。
清華大學工程力學系教授鄭泉水認為,現在許多高校和科研院所,一方面是買得不夠或沒買上zui的設備,另一個方面是大家用起來很難。有了設備用不了,會使有些老師產生反對盲目購買儀器或者建設公共科研平臺的情緒;同時為了科研的進行,每個“負責人”都會努力要求進設備,以擴建實驗室,基建的攤子就鋪得更大。因此,不但要買,而且更要重視用,要對設備利用率、設備成本分攤、設備運行人員設崗和考評機制等重新確立標準。設備的購進不但要列出需求因素,還應提供以后的運營方案。
別讓學生在儀器前犯怵
北京博賽德科技有限公司總張曉紅在中山大學讀研究生時,曾經參與過“粵北科學儀器公共平臺”的建設。她說:“結果表明,公共平臺在中國不太容易成功。”
北大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教授江超華說:“現在的科研單位,都想獨自擁有世界的科學儀器,好像有了儀器就能證明他們的科研才能。即使用不上,也要在那里擺著。有一次我從一個單位回收過一臺X射線衍射儀。這臺儀器在這個單位‘駐扎’了二十年,可使用的時間不足100個小時,幾乎是全新的;報廢的原因非常簡單,就是因為新的領導上任,要更換新的、貴的。要不是消息知道得早,這個寶貝早被當成廢鐵賣了。實際上,他們后來買的新儀器,功能并不比它強,*多的就是一臺控制它的計算機。”
張曉紅說:“大家有一個誤會,以為科學儀器很昂貴,一般人不能隨便啟用,見了儀器都犯怵。其實,儀器越用越好,zui怕你讓它在那兒蒙灰生塵受冷遇。只要儀器是有面板可以控制的,按照步驟操作,使用壽命相當長。”江超華對現在的實驗室儀器管理方式也提出了看法:“現在科學儀器往往是專人管理,你只需將樣品交給負責看管和開關儀器的人,然后過一陣來拿結果就行了。做科研的人很難接觸儀器,更不可能依據‘儀器的才能’來設計實驗思路。這也是我國學生創造能力低下的一個重要原因。因為他不用動手,自然就不會在動手中發現問題,調整實驗方案。從這個意義上說,科研儀器更應當倡導‘公用化’,讓學生全面介入儀器的使用。不但要鼓勵學生親自動手做實驗,甚至要鼓勵學生,去拆卸、拼裝儀器,這樣才可能吃透科學儀器,完成從對儀器的盲目敬畏到善于對儀器的嫻熟調配。”
每個人都有可能使用科學儀器
創新是全社會的事。隨著社會的進步,科學儀器的使用將逐步社會化,更多的人將享有“儀器動用權”。江超華教授一直在研究X射線衍射儀的國產化問題。他說:“我在焦慮兩件事,一是我國的科學儀器產業為何做不大?二是我國擁有科學儀器的部門,為何不提高對科學儀器的利用率?于是我就想,如果有一天,出租科學儀器的門面像洗衣房那么普及,那就好了。當然,我們還可以比洗衣房做得更好,除了幫人家檢測,還可以替他們進行結果分析。拿醫院來打比方,就是既像CT一樣幫你做檢查,又像醫生一樣對檢查的結果下判斷并開出處方。”
張曉紅現在專注于提供實驗室分析系統及其售后服務。她說:“以前,做一次檢測很麻煩,先要到現場采樣,再急忙送往實驗室分析,耗時較長。現在用不著了,檢測人員可以直接帶著機器奔赴現場。幾分鐘之內,結果就能出來。這對于應急性的檢測,比如重大災難事故現場的污染源確認,就很快捷。”她建議我國科學儀器應當抓緊這方面的研究,尤其在科學儀器上要肯投入,如果老做低端產品,結果只能永遠跟在人家后面。
中國儀器儀表行業協會副會長朱明凱說:“zui近一段時間,我國科學儀器產業有了一定的發展。尤其是一些民營企業,給這個產業帶來了一股新風。我相信,他們的諸多創新,尤其是面向家庭出合適產品方面的考慮,能帶來新的市場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