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動態
納米安全性:保證量子點安全應用的途徑
閱讀:70 發布時間:2013-6-18納米安全性:保證量子點安全應用的途徑
日前,高能所-國家納米科學中心“納米生物效應與安全性聯合實驗室”關于量子點生物安全性研究的成果,發表在毒理學領域影響因子zui高的學術刊物Toxicology and Applied Pharmacology, 230(2), 364-371, 2008,并被選為該期封面文章。
據該實驗室負責人趙宇亮研究員介紹,與傳統有機發光材料相比,量子點發光效率高、頻率寬,波長可通過顆粒尺寸大小調節,量子效應明顯,被廣泛應用在醫學領域,但量子點的生物安全性一直是其醫學應用的瓶頸,而這一研究成果為尋找消除量子點生物毒性的方案提供了依據。
研究人員采用水溶性量子點CdSeS(外包裹硅),利用動物實驗重點研究了水溶性量子點的生物動力學行為,建立了基于等離子體質譜的 Cd含量分析方法,檢測小鼠的血液、器官和不同時間的排泄物中的CdSeS濃度,并通過器官組織病理分析和一系列體外實驗確定了CdSeS量子點的一系列重要生物學行為。實驗結果顯示,在生物體內CdSeS量子點的半衰期為19.8±3.2 h,清除速率為57.3±9.2 ml/h/kg,靶器官主要是肝和腎。
研究人員發現,量子點的代謝方式與其在體內的聚集形態直接相關,更為復雜的是,聚集形態又與它們和蛋白相互作用的方式有關。進入生物體內的量子點,小部分繼續保持原狀進入腎臟,被腎小球毛細管過濾,5日內以小分子結構通過尿液排出體外;大多數量子點會吸附蛋白與蛋白質結合,聚集成大顆粒進入肝臟代謝,經糞便排出體外。但還有約8.6%的量子點由于聚集形態不同,長時間仍留在肝臟組織中,難以被機體清除,成為導致量子點毒性的主要因素。因此,調控量子點與體內蛋白相互作用產生的復雜聚集形態,減少長時間仍留在肝臟組織的聚集態的形成,是解決其生物毒性,保證安全應用的有效途徑。
圖A-D, 水溶性CdSeS量子點與血清中蛋白的不同結合和聚集形態的原子力顯微鏡成像圖。量子點與蛋白結合的聚集形態,影響量子點在體內的代謝和毒性。
該工作由實驗室邢更妹、陳真和中科院“西部之光”學者陳滸等人,與中科院化學所“分子納米結構與納米技術院重點實驗室”合作完成,充分顯示了納米生物效應研究是一個跨學科交叉性很強的新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