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上海納優儀器儀表有限公司>>公司動態>>新型城鎮化及美麗中國將環保板塊推向高度
我國從2011年開始將走污染物總量、濃度和多指標同時控制的環保治理道路,到2015年城鎮生活污水和垃圾平均處理率將不低于80%,工業除塵平均排放濃度還將降低40%,非電力行業將嚴格執行脫硫標準,電力行業開始執行脫硝標準。《“十二五”節能環保產業發展規劃》有望近期出臺,該項規劃將明確環保行業的發展目標、優惠政策、重點發展產業等,將是環保行業發展的重大利好。我們認為上半年短期的估值回調,為環保行業提供了很好的的投資機會。
新型城鎮化及美麗中國戰略將環保板塊推向的高度,伴隨著未來我國城鎮化進一步推進,人口進一步集聚,必然要求城市承載能力的提升,污染治理、資源再生、生態修復將成為新一屆政府未來大力推動的發展戰略。
政策環保進入節約化時代
從“十八大”報告及本周三國務院副總理李克強在出席國合會年會開幕式上的講話來看,均將“生態文明建設”放在重要位置,并提出“十二五”時期中國生態環保投入將達到3.4萬億元。而資源節約、節能、生態修復、環境保護等內容將引起新一屆政府對于環境問題的高度重視。
從政策來看,國家在一年內出臺了包括《重點區域大氣污染防治“十二五”規劃》在內的14部節能環保相關政策。而本周三出臺的《“十二五”循環經濟發展規劃》,也與節能環保、美麗中國等概念一脈相承。生態文明建設,*就是“大力發展綠色經濟、循環經濟和低碳技術,培育壯大節能環保產業”。
“美麗中國”*單花落大氣污染治理
12月5日,環保部公布了我國*部綜合性大氣污染防治規劃——《重點區域大氣污染防治“十二五”規劃》。“規劃”提出到2015年,重點區域PM2.5年均濃度下降5%,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區域下降6%;按照新的PM2.5標準,現在全國70%的城市不達標,環境保護重點城市有80%不達標。而且這是我國*次從國家層面明確提出PM2.5治理的時間表,同時宣布建立區域大氣污染控制機制。
在大氣污染物治理領域,環保部之前出臺的政策,主要是要求在總量上控制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煙粉塵的排放等。而出臺的《重點區域大氣污染物防治“十二五”規劃》,對于電力、鋼鐵、石化、有色行業脫硫、脫硝、煙粉塵設備的安裝,以及脫硫、脫硝效率、除塵改造提出要求,一是PM2.5的治理需要,二是《火電廠大氣污染物排放標準》對煙塵提出更高的排放要求。
該“規劃”投資需求約3500億元。其中二氧化硫治理的投資需求約730億元,工業煙粉塵的治理投資需求約470億元,對脫硫、除塵領域的投資額已超出市場預期。對于氮氧化物的治理,投資需求約530億元。有券商認為,2013年或是大氣污染治理類公司的業績拐點,未來兩年將持續成長。受益公司分別為龍源技術、龍凈環保、雪迪龍、科林環保。PM2.5檢測受益的公司有先河環保、聚光科技、創元科技。
再生水市場需求旺盛
從污水、廢水凈化處理子行業來看,由于社會生產生活與水密切相關,因此水處理領域涉及的應用范圍十分廣泛,構成了龐大的產業市常國家環保總局環境規劃院預測,我國“十二五”和“十三五”時期廢水治理投入將分別達1.05萬億元和1.39萬億元,其中工業和城鎮生活污水的治理投資將分別達4355億元和4590億元。
資料顯示,截至“十一五”期末,我國城市污水處理設施建設已經較為完善,生活污水處理率達到82.39%。未來水資源的稀缺性,使得污水廠提標改造以及再生水建設有望在未來5~10年內面臨著巨大的市場需求。這些因素都將拉動以膜過濾為代表的新一代水處理技術的推廣應用。
隨著國家節能減排要求和居民對飲水質量要求的不斷提高,國內對水處理尤其是深度水處理的需求越來越迫切。據機構研究員介紹,未來家庭水凈化是很大的一個市常zui大的看點是家庭用水的安全、健康。再生水方面可重點關注碧水源、津膜科技、開能環保、國電清新。
土壤修復市場潛力巨大
從政策來看,環保部和國土資源部聯合啟動了全國土壤污染狀況及預防措施的調查工作。與此同時,環保部正協助起草《土壤環境保護法》,作為我國*部關于土壤環境保護方面的專門法律,其正式出臺后將實現土壤環境保護和綜合治理工作目標的根本保障。隨著土壤現狀調查結果、《土壤環境保護法》、《土壤環境保護“十二五”規劃》以及相關管理標準中的一部分在2013年出臺概率較大,將帶動土壤修復市場全面提速。
目前,涉足土壤修復領域的上市公司中,永清環保、鐵漢生態已正式開展土壤修復業務;維爾利、桑德環境和東江環保正在積極進行相關的技術儲備。而在土壤修復的第三方檢測方面,華測檢測已有涉足。
(來源:中國環保設備展覽網整合)
文章鏈接:中國環保設備展覽網 http://www.hbzhan.com/news/detail/74131.html
請輸入賬號
請輸入密碼
請輸驗證碼
以上信息由企業自行提供,信息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合法性由相關企業負責,化工儀器網對此不承擔任何保證責任。
溫馨提示:為規避購買風險,建議您在購買產品前務必確認供應商資質及產品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