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今年融資企業細分領域來看,清潔能源行業投資已經從過去風能、太陽能為主,轉為以污染監測、治理領域與健康飲水設備為主。”國家“十二五”節能環保在七大戰略性新興產業中居首,節能環保產業在產業政策和積極推動下,有望迎來爆發式增長,行業將進入活躍期,節能環保產業有望達到3萬億元的市場規模。據預測,“十二五”時期,節能環保產業的比重或者產值可能大于固定資產投資。
節能環保等新型產業正面臨著的發展機遇。在我國實施的4萬億元經濟刺激計劃中,有2100億元用于節能減排、發展循環經濟和生態環境建設,而目前規劃的一系列產業調整振興規劃,也將發展循環經濟作為產業升級與結構調整的重要措施之一。
節能環保產業是國家加快培育和發展的7個戰略性新興產業之一,是我國轉變發展方式、調整經濟結構的必然選擇。同時,為使我國在新一輪的經濟增長中占據有利地位,必須不斷提升節能環保產業競爭力。
“十二五”期間,我國將優先發展環境治理設施的社會化和專業化運營,重點發展綜合環境服務、健康飲水,大力推進環境咨詢,加快發展環境技術服務,逐步發展環境監測設備化等。
中國成清潔能源投資*大國
資本領域的一組數據zui能說明我國節能環保產業的大發展。2009年清潔能源投資金額共有350億美元,而到2010年清潔能源投資增加到550億美元,目前中國已經成為清潔能源投資*大國。從總融資量以及總上市公司來看,清潔技術上市公司中國占的份額在50%左右。由此可見,中國清潔技術產業不僅是中國政府實現未來減排目標抓手,實現產業提升提高競爭力的手段,還吸引了國內外金融機構的廣泛關注,融資并購上市等活動異常踴躍。
專家表示,未來環保產業處于高速增長階段,市場規模將不斷擴大,過去10年環保產業每年有15%的增長,未來還有15%或更多增長。
節能環保產業是政策驅動型行業
節能技術公司往往有困惑,“為什么我的產品這么好卻賣不動”。對于節能產業叫好不叫座,業內人士表示,節能環保產業不是市場拉動,是政策推動型產業。
“節能環保產業往哪里走,怎么走,步伐有多快,一定要與國民經濟發展的宏觀要求和節能環保目標方向相吻合。很多行業研究技術突破后可以創造需求,但是,節能環保產業的需求一定不是自己創造的,一定要靠政策和目標實現。”
節能環保產業是一種特別的產業,不能和其他傳統產業等量齊觀,不能過分關注產業的經濟屬性,而應該更多關注節能環保產業對節能環保工作的支持和作用。另外,要通過節能環保產業本身的發展,通過它的高滲透性和高關聯性帶動傳統產業技術的改造提升,以實現整個國民經濟的綠色化優勢。
專家從企業競爭力角度分析:“其實,政策對節能企業的各種支持對企業競爭力的提升是沒有多大改變的。整個節能環保行業發展環境好,會激發更多行業外人士進入這個行業,從某種角度上來講,當政策傾向于節能環保行業的時候,是這個行業競爭更激烈的時候。可能是商機,也可能是危機。
防止節能環保產業投入浪費
“中國節能環保產業已經進入到產業化階段,設備制造產業化、工程建設承包產業化、投資產業化、運營服務業時代逐步遞進。某些領域、行業已經出現拐點,節能環保產業的某些領域已經走到運營服務業的階段。環境服務業將是“十二五”期間zui大的一個亮點。
業內人士表示,未來節能產品運營效率會不斷提高,五花八門技術和設備,運營基本很難得到比較的管理。“有的單位立項,目的不是解決環境問題或者真正地節能減排,而是把國家投入的資金花掉。例如2007年以后大家一窩風上產品,有的購買的產品能耗比較高,不僅造成資金浪費,還不利于節能環保產業進步。”李風花說,建議國家進一步增加投入資金,但是方式要改變,比如節能多少能源補貼多少錢,通過這種方式一方面可以真正達到節能減排目的,另一方面提高資金使用效果。
自主創新是可持續發展的本質所在
節能服務產業雖然有超過10年的歷史,但市場非常散,節能服務公司缺乏核心的技術。因此、企業要加強對清潔生產,循環經濟等問題的科學技術研究,提高利用率,減少排放,降低污染提率。這些研究都離不開清潔技術。
加強自主創新是實現節能環保產業可持續發展的本質所在,通過增強自主創新能力,可以提升產業市場競爭能力,打造擁有更多自主知識產權和市場競爭的清潔節能生產產品、技術、工藝,培育出一大批在上擁有自主知識產權和競爭力的節能環保企業和企業家。
和“十一五”相比,“十二五”節能市場發展方向將不同,“十一五”工業節能減排目標的實現是通過一些結構性調整和流程控制這些比較簡單容易達到目標的手段來實現,“十二五”節能減排指標要求企業不得不加大研發投入和整個工藝技術投入,進一步達到國家規定的節能要求。
“簡單流程節能在一定時期內市場一定飽和。”系統能量優化是未來一個重要趨勢。無論是大型石化、發電還是水泥等,系統的能量優化可以促使國有大中企業更加整體節能。
請輸入賬號
請輸入密碼
請輸驗證碼
以上信息由企業自行提供,信息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合法性由相關企業負責,化工儀器網對此不承擔任何保證責任。
溫馨提示:為規避購買風險,建議您在購買產品前務必確認供應商資質及產品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