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文章
“擦亮”眼睛 小心蘑菇中毒!
閱讀:909 發布時間:2022-5-10
蘑菇以味道鮮美著稱,不少蘑菇甚至還兼有藥用價值,如今又到了吃菌的季節,各類蘑菇正輪番上市。生活中常見的蘑菇有香菇、草菇、松茸、羊肚菌等,可用于燙涮、爆炒、高湯等多種烹飪方式,這些都是美味的來源。可是,蘑菇雖味美,因其所引起的食物中毒甚至致死事件卻頻頻發生。其實,還有一種不可食用的蘑菇,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毒蘑菇,而對于毒蘑菇,一般人卻知之甚少,這就帶給消費者潛在的食物中毒隱患,尤其是在蘑菇上市的高峰期,如果監管不當或是辨識能力不足,就很容易買到毒蘑菇,給食用者的生命健康安全造成危害。
可食用蘑菇中又以野生菌及其加工制品更為鮮美,尤其是云南的野生菌,每年銷往各地的野生菌及其加工制品占據了市場的一大半,旺季日銷可達300噸。可是,在帶來收入增長的同時,我們也應該看到毒蘑菇的危害。
食用毒蘑菇后,會出現腸胃炎、急性肝損害、光敏性皮炎、神經性致幻、急性腎衰竭等身體健康受損情況,嚴重者會危及生命。據數據統計,2021年云南省因食用野生菌發生中毒事件600余起,導致2000多人中毒,其中20多人死亡。這一數字的背后正是我們消費者對毒蘑菇了解不多、難以分辨其能否食用的慘痛后果。
為了提高民眾分辨毒蘑菇的能力,減少中毒事件的發生,4月24日,中科院昆明植物所和云南省真菌多樣性與綠色發展重點實驗室聯合發布了《云南常見毒菌(毒蘑菇)2022版》,對云南常見毒菌掛圖進行了更新和展示,切實滿足讓廣大群眾吃菌吃得放心的愿景。據了解,今年的《云南常見毒菌(毒蘑菇)2022版》在致命鵝膏(俗名:白羅傘)、黃蓋鵝膏(俗名: 黃羅傘)、亞稀褶紅菇等品類上新增了大果薄瓤牛肝菌、毛腳乳菇、日本紅菇和高地口蘑4個種,為民眾防范毒蘑菇食用危害再次助力。
但是不少有毒蘑菇具有與可食用蘑菇相似的形態特征,難以用肉眼分辨。其實,除了從外觀上識別毒蘑菇,我們還以采用各種高科技手段,實現對毒蘑菇的偵察識別。
鵝膏環肽毒素是造成蘑菇中毒的主要物質,據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有關負責人介紹,在80%至90%的蘑菇中毒死亡案例中,中毒者都是因食用了含鵝膏環肽毒素的劇毒蘑菇所致。因此快速鑒別鵝膏環肽毒素是降低中毒事件的一大重點。在研究團隊的努力下,命名為“一種劇毒蘑菇的快速檢測方法"獲得國家發明專/li授權,該方法簡便易行,其試劑盒可在實驗室、野外、營地、衛生所等多種環境下使用,不論是鮮品、干品還是烹飪后的蘑菇,只需3至5分鐘即可鑒別是否含有鵝膏環肽毒素。
同年10月,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研究出了一種中國農科院研究員陳愛亮團隊通過建立以內轉錄間隔區(ITS)為靶標的環介導等溫擴增(LAMP)技術,采用實時熒光和可視化兩種檢測方法,可實現對有毒蘑菇的精準特異性檢測。這個研究成果對預防蘑菇中毒、快速檢測有毒蘑菇以及中毒后的針對性治療和診斷具有重要意義。
為了有效鑒別毒蘑菇,減少食物中毒事件的發生,有關部門還制訂了一系列毒蘑菇檢測國家標準,以下是小編的不*整理(現行):
1、《毒蘑菇識別 第1部分:急性肝損害型毒蘑菇》
2、《毒蘑菇識別 第2部分:急性腎衰竭型毒蘑菇》
3、《毒蘑菇識別 第3部分:胃腸炎型毒蘑菇》
4、《毒蘑菇識別 第4部分:神經精神型毒蘑菇》
5、《毒蘑菇識別 第5部分:溶血型毒蘑菇》
6、《毒蘑菇識別 第6部分:光過敏性皮炎型毒蘑菇》
標準的出臺為識別毒蘑菇提供了明文指導,讓檢測變得更加高效。
在蘑菇上市的高峰期,廣大群眾一定要“擦亮"自己的眼睛,必要時可送檢,不讓毒蘑菇對我們的生命有任何可趁之機。
華高儀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