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天津市津達正通環保科技有限公司>>技術文章>>18兆歐拋光樹脂的硬化工藝與規程
18兆歐拋光樹脂的硬化工藝與規程
我公司生產的拋光樹脂分為18兆和15兆的一箱5包,一包
專業生產銷售超純水樹脂,主要用于DI水、超純水系統的后置精混床,即核子級混床所用,保證優質低價。拋光樹脂當進水在5μs/cm,出水水質電阻≥
注:拋光樹脂是陰陽離子樹脂混合在一起的,我們出廠就以按比例混合好了,客戶直接裝填使用就可以,無需再生,使用起來方便,快捷,效果好!
拋光混床樹脂是再生型高轉型率陽陰混合樹脂,陽樹脂為H型,陰樹脂為OH型,此時陽、陰樹脂因正負電荷的作用力而抱團在一起,形成無數級復床,水流通過混床樹脂后經過無數級的交換過濾,值得高純度的水質。陽樹脂的H+離子與水中的Ca2+、Mg2+、Na+等陽離子發生置換反應,陰樹脂的OH-與水中硫酸根,氯根等陰離子發生置換反應,陽樹脂置換出的H+與陰離子置換出的OH-離子結合形成H2O。但隨著使用時間的延長,樹脂的交換能力會逐漸下降(也即H+和OH-逐漸被相應離子所交換),陽陰樹脂之間的靜電也會減弱,終樹脂失效后導致分層。
另外分層的原因還有使用與裝填過程中的一些不合理工藝引起,比如樹脂裝天前,在罐體內加入過多水,導致混合樹脂分層;比如混合樹脂在使用過層中,停停用用導致水流反沖(反沖類似于對混合樹脂的反洗)導致混合樹脂分層等多種原因都會引起分層情況的發生。
混合樹脂分層后,無數級的復床也即不存在,比重較輕的陰樹脂會在上層,比重較大的陽樹脂會往下沉,這個時候由于離子交換的不同步,會導致混床樹脂出水不合格,周期制水量也受到較大影響。
目前國內高、超純水用戶對此產品的應用不是很了解,所以普遍存在盲目追崇昂貴的進口拋光混床樹脂,而國內部分小樹脂生產企業,為了獲得,以不合格的低價的產品參與市場惡性低價競爭,也導致了部分用戶對國產拋光樹脂的不認可,希望通過交流,讓廣大終端用戶了解產品的理化性能和應用方法。
拋光樹脂產品使用及注意事項
1.拋光樹脂(是由高度純化、轉型的H型陽樹脂和OH型陰樹脂預混合而成,如果裝填和操作得當,在初的周期中即可制備出電阻率大于
2.樹脂開封后長時間暴露在空氣中會吸收二氧化碳,因此拆包需盡快使用。不使用部分須小心密封,存放于避光陰涼處,環境溫度以5
3.在運輸、儲存和裝填過程中,任何無機或有機物質的接觸都會使樹脂受到污染,從而降低出水水質;影響運行工況。因此必須保證所有用于裝填、操作的設備和水不會污染樹脂。所有與樹脂接觸的水都必須使用高純水(本文中所涉及到的水均指"高純水",即電阻率大于等于
4.如為換裝樹脂,設備中原有的舊樹脂必須從樹脂容器中移去,樹脂容器內部清潔無雜質。
拋光樹脂一般用于超純水處理系統末端,來保證系統出水水質維持用水標準。出水水質都能達到18兆歐以上,以及對TOC、SIO2都有一定的控制能力。
18兆歐拋光樹脂的硬化工藝與規程
樹脂的硬化方法
樹脂結合劑磨具有兩種硬化方法,一次硬化法和二次硬化法。磨具在熱壓機上加熱硬化30―40分鐘即成為成品稱為一次硬化法。它適用于小的、薄的及異形砂輪。為得到硬化的產品,一些大規模的、厚度大的砂輪雖在熱壓機上進行了初步硬化,但仍需在電烘箱內進行二次補充硬化,方法這種稱為二次硬化。樹脂分為離子交換樹脂與混床樹脂。
樹脂
樹脂的硬化規程
一、高硬化溫度
酚醛樹脂結合劑磨具的高硬化溫度在180--190℃范圍為佳。低于170℃,硬化不,化學穩定性差;高于200℃,將損害磨具的機械性能,使磨具強度、硬度及耐水性下降。聚酰亞胺樹脂結合劑金剛石磨具的硬化,需要在高溫下生成環化聚酰亞胺鏈,以增加分子剛度,變為不熔塑料。故其硬化溫度較高,可達230℃,溫度太低,環化反應不易進行,制品強度低。
樹脂
二、升溫速度
升溫速度與結合劑種類、在熱壓機上的硬化時間、磨具形狀、粒度等諸因素有關。
1、熱塑性酚醛樹脂的聚合溫度為100℃,而聚酰亞胺預聚溫度更高,前者可在100℃前自由升溫、后者是180℃前自由升溫。前者在140℃后與硬化劑有固化反應,后者為180℃后預聚合、故均應慢速升溫。
2、在熱壓機上硬化時間較長的磨具,揮發物已基本排出,可快速升溫;反之,二次硬化應慢速升溫。
3、磨具開頭復雜、粒度細的應采取慢速升溫;反之則可快速升溫。
樹脂
三、保溫時間
保溫時間與高硬化溫度有關。硬化溫度高、時間可短;反之則長。酚醛樹脂磨具在180℃保溫2―3小時即可,聚酰亞胺樹脂磨具一般需在230℃保溫4―5小時。軟化水裝置裝置省鹽,軟化水裝置效率高,空調軟化水裝置成本低,換熱站軟化水裝置效果好。軟化水裝置顧名思義即降低水硬度的設備,主要除祛水中的鈣、鎂離子,軟化水裝置在軟化水的過程中,不能降低水中的總含鹽量。
請輸入賬號
請輸入密碼
請輸驗證碼
以上信息由企業自行提供,信息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合法性由相關企業負責,化工儀器網對此不承擔任何保證責任。
溫馨提示:為規避購買風險,建議您在購買產品前務必確認供應商資質及產品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