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大部分生物制劑是不經過胃腸道直接進入體內,所以除了生物活性外,相關部門對藥品中雜質的*非常嚴格。其中,宿主細胞殘留DNA因為具有特別的潛在安全風險,一直是監管機構關注的重點。
生物制品中的重組蛋白藥、抗體藥、疫苗等產品是用連續傳代的動物細胞株表達生產,雖然經過嚴格的純化工藝,但產品中仍有可能殘余宿主細胞DNA。這些殘余DNA可能帶來傳染性或致瘤性風險,比如殘留DNA可能攜帶HIV病毒或Ras癌基因。
宿主細胞殘留DNA檢測的目的:
1、確認純化工藝合理,能有效去除宿主DNA殘余。
2、確認產品中雜質含量符合標準要求。非特異性的DNA檢測結果不能區分究竟是生產中污染、檢測污染、或是工藝缺陷引起的DNA殘余,就無法為解決方案提供有效信息。在嚴格的生產體系中,殘留DNA檢測是解決工藝合理性問題,任何外源污染問題都歸SOP或GMP管理體系解決。
3、6pg/樣品的水平(目前qPCR法靈敏度可達10fg),但是技術上限制,要求待測宿主細胞殘留DNA分別不能小于50、150、600bp才能用于雜交法、q-PCR法、閾值法檢測,而WHO和FDA可接受的DNA限度內的片段長度<200bp。
實時定量PCR法檢測殘留DNA的原理和方法:
熒光定量PCR是基于PCR擴增時,在加入一對引物的同時加入一個特異性的熒光探針,產物的增加可以通過熒光信號指示,通過實時監控PCR體系中的熒光信號,對樣本中初始模板進行定量分析。
定量PCR可實時檢測產物量,通過加入已知濃度的標準樣品繪制標準曲線,然后根據待測樣品在標準曲線中的位置推算初始模板的濃度,從而達到檢測宿主細胞殘留DNA含量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