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立葉近紅外資料:
近紅外光是介于可見光(ⅥS)和中紅外光(MIR)之間的電磁波,按定義是指波長在780~2526nm范圍內的電磁波,習慣上又將近紅外區(qū)劃分為近紅外短波(780~1100nm)和近紅外長波(1100~2526nm)兩個區(qū)域。近紅外區(qū)域是人們較早發(fā)現的非可見光區(qū)域。近紅外光譜(NIR)分析技術是分析化學領域迅猛發(fā)展的高新分析技術,越來越引起國內外分析專家的注目,在分析化學領域被譽為分析“巨人”,它的出現可以說帶來了又一次分析技術的革命。
近紅外光譜屬于分子振動光譜的倍頻和主頻吸收光譜,主要是由于分子振動的非諧振性使分子振動從基態(tài)向高能級躍遷時產生的,具有較強的穿透能力。近紅外光主要是對含氫基團X-H(X=C、N、O)振動的倍頻和合頻吸收,其中包含了大多數類型有機化合物的組成和分子結構的信息。由于不同的有機物含有不同的基團,不同的基團有不同的能級,不同的基團和同一基團在不同物理化學環(huán)境中對近紅外光的吸收波長都有明顯差別,且吸收系數小,發(fā)熱少,因此近紅外光譜可作為獲取信息的一種有效的載體。近紅外光照射時,頻率相同的光線和基團將發(fā)生共振現象,光的能量通過分子偶極矩的變化傳遞給分子;而近紅外光的頻率和樣品的振動頻率不相同,該頻率的紅外光就不會被吸收。因此,選用連續(xù)改變頻率的近紅外光照射某樣品時,由于試樣對不同頻率近紅外光的選擇性吸收,通過試樣后的近紅外光線在某些波長范圍內會變弱,透射出來的紅外光線就攜帶有機物組分和結構的信息。通過檢測器分析透射或反射光線的光密度,就可以確定該組分的含量。
特定頻率的紅外光照射被分析試樣,如果分子中有某個基團的振動頻率與照射的紅外線頻率一致是便會產生共振并吸收一定量的紅外光,儀器記錄儀便會記錄這個分子的吸收情況,這樣便能夠得到試樣成分的特征光譜,傅立葉近紅外光譜儀便是利用這一原理來推斷化合物的類型與結構。
紅外譜圖的獲取方法是檢測器探測透過樣品后帶有信息的干涉光,經過信號處理后獲取譜圖。干涉光的產生是通過紅外光源發(fā)射出的紅外光入射到光束分裂器(類似半反半透鏡)上,紅外光將分成兩束光分別到定鏡與動鏡上。由于動鏡是在一定距離范圍內勻速運動的,因此兩束光形成光程差,在返回分束器的時產生干涉。
這種測試方法能夠對不同狀態(tài)的樣品進行測量(固、液、氣),并且解決了色散型光譜分析光能量輸出小、測量耗時長、分辨率低等缺點。目前傅立葉近紅外光譜儀以廣泛用于科研、學術、分析等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