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2011年中國科學儀器發展年會之科學儀器產業化論壇在北京舉行。來自科學儀器研究部門和生產企業的嘉賓們就目前科學儀器產業化的困境以及存在的問題進行了探討,并分享了產業化的成功經驗。
據國內部門統計,“九五”、“十五”科技攻關計劃與“863”計劃共安排科學儀器設備研發課題1251項,但攻克關鍵技術并轉化為市場化產品的課題僅為100多項,其中實現大量推廣應用的研發成果還不足30項。一邊是大量亟待產業化的科學儀器成果,一邊是急需新技術、新成果的科學儀器生產企業,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目前這種科學儀器成果轉化成功率低、產業化過程不通暢的現象呢?
參加本次論壇的嘉賓們普遍認為,前期專家的科研過程和后期工程師的產業化過程是兩項*不同的活動。科研更多關注技術的創新,產業化則更關注產品性能和市場前景。另外,科研院所、高校在儀器研發過程中,關注點更多地集中在控制儀器的性能指標,對于成本和部件配置卻很少涉及。但企業更關注的是儀器可商品化的程度,強調的是一個儀器所用到的器件、材料以及加工都應有合理的成本。
中科院安徽光機所副所長劉建國研究員認為,科研院所和企業截然不同的理念和文化,是造成科學儀器成果轉化成功率低的主要原因。文化理念上的截然不同導致雙方往往不能站在對方的立場上考慮問題,這成為科研成果產業化過程中的障礙。
成果轉化是一個非常復雜的、系統的過程,如何提高科學儀器產業化的成功率?“同行轉讓,優勢互補”是出席本次論壇嘉賓們一致的意見。
中科院大連化物所儀器分析化學研究室主任關亞風,多年來一直從事色譜應用理論、新技術和儀器與傳感器研究,申請86項,授權發明41項,多項研究成果已經成功產業化。“我總結的經驗是,如果把成果轉讓給專業的分析儀器企業,或者是給一些其他相關的技術含量更高的企業去做,這樣的對接會很容易成功;但如果轉給儀器行業外的企業,即使對方有較強的資金支持,由于它的研發團隊對科學儀器領域的技術沒有任何概念,即使非常努力也很難做好。”關亞風說。
2010年,丹東百特儀器有限公司與國家海洋技術中心研究員、國內聲光技術領域資深專家于連生簽訂了金額500萬元的科研成果轉讓協議。對于這次成功的“牽手”,于連生和丹東百特儀器有限公司董事長董青云都表示,“同行轉讓,優勢互補”是合作成功的關鍵。丹東百特在顆粒測量儀器領域做得很成功,在粒度測試方面有相應的技術基礎,同時又非常希望擴充自己的產品類型,而于連生正好有這方面的成果需要轉讓,因此一拍即合。
對于企業如何介入產學研合作,促成成果轉化,上海舜宇恒平科學儀器有限公司副總李鈞深有感觸地說:“在研究初期,企業的工程師就需要介入,和專家一起研究。專家們通常會有非常好的想法,但有些事情他們并不擅長,比如精加工、畫圖紙、找加工單位等,而這些對于我們企業的工程師來講就相對容易多了。另外,工程師早期介入研發,就會考慮到產品后期的生產,從而縮短二次開發的孵化過程。”
對于長期合作的必要性,中科院安徽光機所的劉建國研究員也談了自己的看法。他表示科技成果的轉讓絕不單是圖紙與資金的交易,而是人與人之間的合作,尤其在科學儀器行業,一些非常核心的技術并不是在圖紙上,而是在人的腦里。所以企業和專家之間經常的、長期的、密切的合作是非常必要的
請輸入賬號
請輸入密碼
請輸驗證碼
以上信息由企業自行提供,信息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合法性由相關企業負責,化工儀器網對此不承擔任何保證責任。
溫馨提示:為規避購買風險,建議您在購買產品前務必確認供應商資質及產品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