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次分享一篇復旦大學王壽兵團隊在Ecological Indicators上發表的一篇學術論文:Bioavailability of trace metals in sediments from Daya bay nature reserve: Spatial variation, controlling factors and the exposure risk assessment for aquatic biota。這篇文章主要研究了大亞灣自然保護區沉積物中痕量金屬的生物可利用性,包括空間變化、控制因素以及對水生生物的暴露風險評估。
確定微量元素生物可利用性的生態風險和環境意義對于海洋環境和生物資源的可持續性至關重要。本研究使用BCR連續提取法和薄膜擴散梯度(DGT)技術,分析了大亞灣自然保護區沉積物中微量元素(V、Cr、Ni、Cu、Zn、As、Cd和Pb)的生物可利用性的空間變化、控制因素和生態風險。人為影響區(AIZ)和海洋干擾區(MDZ)之間濃度分布的差異揭示了沉積物中人為金屬的積累,以及海洋動力條件促進了自然沉積物中生物可利用金屬的釋放。富含有機物的細粒沉積物在表層擁有更多的生物可利用金屬。鹽度與非殘余分數(F123)之間的負相關表明鹽度有可能抑制微量元素的生物可利用性。基于總濃度和酸可溶分數(F1)的風險評估顯示,Cd是潛在生態風險的主要貢獻元素,占55.8%。通過DGT-可利用濃度的評估表明,Cu是水生暴露風險的優先關注元素,風險概率為7.45%,金屬混合物毒性的聯合風險概率為12.27%。水生生物的暴露風險表現為軟體動物(9.37%)>藻類(6.82%)>甲殼類(6.21%)>無脊椎動物(6.07%)>魚類(2.61%)。結果為沿海沉積物中微量元素的風險評估和管理提供了新的線索。
在這篇文章中,DGT(薄膜擴散梯度)技術發揮了以下幾個關鍵作用:
監測生物可利用性:DGT技術被用來監測大亞灣(Daya Bay)沉積物中痕量金屬(如V、Cr、Ni、Cu、Zn、As、Cd和Pb)的生物可利用性。這種技術能夠提供關于沉積物中金屬形態和濃度的直接信息,這對于評估金屬對水生生物的潛在生態風險至關重要。
評估動態分布:DGT技術用于評估沉積物中痕量金屬的動態分布和釋放通量,這對于理解金屬在自然環境中的遷移和轉化過程非常重要。
預測生態風險:通過DGT技術捕獲的金屬的生物可利用濃度,文章評估了沉積物中金屬對水生生物的暴露風險,這對于生態風險評估和管理具有重要意義。
與傳統方法比較:文章中提到,DGT技術與傳統的化學提取方法(如BCR連續提取法)相比,能夠提供更直接的生物可利用性信息,因為它能夠模擬自然環境中金屬的釋放和生物吸收過程。
評估金屬混合物的聯合毒性風險:DGT技術不僅評估單一金屬的生物可利用性,還用于評估沉積物中金屬混合物對水生生物的聯合毒性風險,這對于理解多金屬污染的環境影響尤為重要。
提供風險管理的新線索:DGT技術的應用為沿海沉積物中痕量金屬的風險評估和管理提供了新線索,有助于更準確地識別和管理環境中的金屬污染問題。
具體數據獲取:文章中使用DGT技術獲取了大亞灣沉積物中痕量金屬的DGT-可利用濃度,這些數據用于進一步的風險評估和比較分析。
智感環境擁有13年DGT技術開發技術積累,成功推出四大系列、30余種DGT產品,在水土環境檢測領域得到了廣泛地應用。
相關產品
免責聲明
- 凡本網注明“來源:化工儀器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浙江興旺寶明通網絡有限公司-化工儀器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化工儀器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 本網轉載并注明自其他來源(非化工儀器網)的作品,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轉載時,必須保留本網注明的作品第一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 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周內與本網聯系,否則視為放棄相關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