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動態
制造業與互聯網的關系
閱讀:1363 發布時間:2017-6-2互聯網全民創業如火如荼進行兩三年后,市場似乎已經開始冷卻,盡管很多創業公司曇花一現,但不得不承認的是互聯網已經滲透到人們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這種被生活互聯網化支配的*感一直持續到我因為新工作進入了工業生產領域便戛然而止。不禁陷入沉思,為何制造業與互聯網的愛火燃得如此之慢?
美國經濟學家Vaclav Smil寫了一本書《國家繁榮為什么離不開制造業》并且在書中寫道:“現代經濟應該具有非物質性,以及制造業在后工業時代無足輕重的說法,純屬是對基本現實的誤讀。”鄙人愚見,覺得Smil這句話放在互聯網蓬勃發展的中國尤其貼切:
當xx工廠王老板在辦公室打開手機點外賣并用支付寶付款,輕松用手機實現了轉賬,又通過視頻直播讓異地的客戶觀看產品并實現了在線購買。此時,走進生產線,打開機器,操作系統是熟悉的Windows xp啟動畫面,每條生產線都有很多員工每天在重復做著同樣的事情(遲早要被機器人取代),而一臺高價從國外買回來的進口機器*作用—被束之高閣當做參觀的展品。
上述場景真是讓人可嘆可悲,但究其原因,為何制造業轉型升級要經歷一個漫長的過程?制造業轉型升級的本質實際上就是基于新信息基礎設施建設(云計算+網絡+終端)使傳統行業智能化、數據化、信息化的過程。而新信息基礎設施建設又離不開軟件、硬件、服務的升級。進一步拆解來看:
1.軟件方面:
服務于制造業的軟件具備一個極其鮮明的特點:軟件和設備綁定,且來自不同生產商的具有同樣功能的設備搭載的軟件系統*不一樣,每個廠家的設備都有自己執行的“標準”。
這個特點導致的結果就是生產在行業內不能被*標準化,控制差異的*辦法就是同一生產環節只采用一個產商的設備,王老板感嘆,不是不想升級轉型,而是更換一套設備的成本之高實在是難以承受,如果不是不能用,堅決不換設備。光是一個生產環節就被不同的軟件標準卡住了,要變革升級整條生產線談何容易。
2.硬件方面:
工業機器人、傳感器、RFID、3D打印、機器視覺、智能物流(AGV)、PLC、數據采集器、工業交換機技術單拆開來看,都取得了不俗的研究成果,但是把這些成果都運用到生成實踐領域的時候面臨的一個困局,短期來看,巨大部分生廠商更換設備的成本是遠高于舊設備所帶來的盈利,從更換新硬件到新硬件創造盈利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在以“數量”盈利的加工大國中國來說,推動制造業設備升級也是難上加難的。
3.服務:
正因為制造業相關的軟硬件都沒有標準化,這對提供頂層設計、系統集成的咨詢公司在做方案時帶來了極大的困難,要去熟悉了解生產線每個環節的軟硬件服務并作出該企業的服務方案所耗費的人力物力財力,相信也不是一般的工廠能夠支付得起的。
也許很長一段時間里,王老板的設備還是要被當做展品,但我們應該看到希望,隨著人工智能、云計算、大數據和智能硬件的發展,終有一天,王老板可以像點外賣一樣,只要拿著手機就可以控制整條生廠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