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地類別 | 進口 | 電動機功率 | 2.1kW |
---|---|---|---|
外形尺寸 | 42*88mm | 應用領域 | 醫療衛生,化工,建材,電子,紡織皮革 |
重量 | 2kg | 電壓 | 380V |
產品簡介
詳細介紹
變頻器風扇起源于二十世紀六十年代,當時的美國通用汽車公司,為解決生產線調整時出現的控制系統電路修改耗時,維護檢修繁瑣的問題,于1968年面向社會公開招標,要求設計出新系統替代原有的繼電器系統,并提出著名的“通用十條”標準(詳見附錄I),美國數字設備公司(DEC)依據該標準于1969年生產出第一臺PDP-14控制器,并在汽車自動裝配線上獲得成功。此后幾年,日本,歐洲,中國分別研發出自己的PLC推向市場。1971年,日本推出DCS-8,1973年西門子研發出型號為SIMATIC S4的PLC,為歐洲第一臺PLC,中國于1974年研發出自己的PLC,于1977年工業應用。
變頻器風扇國際電工委員會(IEC)在其標準中對可編程邏輯控制器(Programmable Logic Controller,簡稱PLC)的定義:可編程邏輯控制器是一種數字運算操作的電子系統,專為在工業環境應用而設計的。 它采用一類可編程的存儲器,用于其內部存儲程序,執行邏輯運算、順序控制、定時、計數與算術操作等面向用戶的指令,并通過數字或模擬式輸入/輸出控制各種類型的機械或生產過程。可編程邏輯控制器及其有關外部設備,都按易于與工業控制系統聯成一個整體,易于擴充其功能的原則設計。著名的PLC生產廠家有西門子,三菱,松下,歐姆龍,施耐德,AB(羅克韋爾),富士以及GE(通用電氣)等各種品牌。
PLC的發展歷程:PLC自從產生之后,其在發展歷程中經歷了四個階段:1.1970-1980年代,結構定型階段,在此階段以微處理器為核心的現有PLC結構形式得到了市場的認可,并迅速發展,PLC的原理,軟硬件趨向統一成熟,應用領域逐漸的向生產線領域以及機床拓展。2.1980-1990年代,普及與系列化階段,在此階段,各個廠家的PLC開始形成系列,相繼推出固定I/O點型,基本單元加擴展型和模塊化型的三種基本結構,應用領域開始遍及順序控制的全部領域。3.1990-2000年,高性能與小型化階段,隨著微電子技術的發展,芯片處理速度的增強以及存儲容量的擴大,使得PLC的功能日益增強,從單一的順序控制箱現場控制領域延伸,由于電子元器件的縮小,PLC的體積也大幅縮小。4.2000年至今,高性能與網絡化階段,PLC隨著技術的日益發展,其功能不斷完善,開發出過程控制,運動控制的特殊功能和模塊,應用范圍擴展到工業自動化全部領域,隨著現場總線以及以太網技術的發展,PLC的通信功能得到了加強,其不但能連接I/0設備以及傳統的編程,更可以通過現場總線和工業以太網構成網絡系統,為工業自動化奠定基礎。
PLC的發展趨勢:PLC從控制規模上來講,向小型化和大型化兩個方向發展,大型化主要用于滿足大規模高性能控制系統,可帶I/O點數可達到上萬,小型化就是在保持甚至減少現有PLC的體積的情況下,大程度的提高PLC的性能。PLC的性能分為CPU性能和I/O性能兩個方面,而CPU性能又可以分為基本性能,邏輯運算能力和數據處理能力三個方面。而I/O性能有分為過程I/O,功能模塊與系統接口三個部分,我們主要介紹I/O性能中的功能模塊和系統接口。
功能模塊體現的是PLC的功能擴展能力,功能模塊是為滿足各種不同控制要求的智能PLC控制模塊,常見的智能模塊有溫度測量,溫度調節,位置控制,通信模塊,模糊邏輯控制模塊,高速計數等功能模塊,其以微處理器為核心,與PLC的CPU并行工作。而系統接口反映了PLC的集中控制與網絡連接能力,表示的是與其他PLC或者計算機以及其他數字設備的通信能力,一般PLC都具備其自己的專有通信接口(比如西門子的PPI通信接口),還有就是通用的自由通信接口(比如RS-485通信接口以及以太網通信接口)。
綜合來講,PLC的發展趨勢有四個方向:1,發展智能模塊,上文所述,針對不同控制要求開發出各種智能模塊,與PLC的CPU并行工作。2,高可靠性,現在PLC發展冗余容錯技術以及模塊的熱插拔技術,采用自診斷技術,及時向客戶提供故障分析的信息方便維護,保證PLC能夠長時間無差錯運行。3.編程軟件標準化,PLC廠家各自為戰,相互封閉,軟硬件相互之間不兼容,客戶在使用上非常不方便,IEC制定出IEC1131標準,引導PLC向標準化發展,大多數廠家都退出了符合IEC 1131-3標準的軟件系統。4.網絡化,隨著現場總線技術的應用,多個PLC之間通信以及人機界面,編程設相互連接的網絡,與工業計算機以及工業以太網構成工業自動化控制系統,PLC的控制網絡主要有I/O網,設備內部網以及系統網,I/O網是PLC與遠程I/O模塊之間的聯網,實質上是PLC的I/O連接范圍的擴展和延伸,可以節省大量的連接線纜及導線,又稱之為“省配線網”(大多I/O網的連接是采用現場總線技術,比如RS-485總線),在此有點類似于控制系統中的現場設備層,設備內部網是指PLC與變頻器,現場控制設備,伺服驅動器以及溫濕度控制裝置之間的連接網絡都屬于設備內部網,在此其有點類似于控制系統中的過程監控層,(設備內部網的連接采用現場總線以及工業以太網作為通信線路)。系統網指的是現場多臺設備,多個控制裝置的互聯,通過通信手段對現場的多個獨立的設備以及控制裝置(包括PLC)進行集中統一管理,構成FMC(柔性制造單元),FMS(柔性制造系統),CIMS(計算機現代集成制造系統)等工廠自動化控制系統。
附錄I:通用十條標準 該標準奠定了PLC的各方面特點,以后的PLC基本上都是遵循以下特點設計生產:1. 編程方便,現場可修改程序。2.維修方便,采用模塊化結構,最好是插件式。3.可靠性高于繼電器控制裝置。4.體積小于繼電器控制裝置。5.數據可直接送入計算機。6.成本可與繼電器控制裝置競爭。7.在擴展時,原系統只要很小變更。8.用戶程序存儲器容量能擴展,至少要擴展至4KB。9.輸入可以是交流115V。10.輸出驅動能力為交流115V,2A以上,能直接驅動電磁閥,接觸器等。